“非常时期居家学习”系列之十四:曹可钦,疫情期间网上教学的几点体会

 

写在前面学习,发生在教室,还是发生在家里?都不对,发生在我们的认知里。延迟开学并不意味着延迟学习!

延迟开学的消息传来,大多数同学的反应是:短暂的窃喜+持续的恐慌。在非常时期面对开展网络学习面临学习方式带来巨大转变的实际,在家怎么高效学习如何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怎么有效调试自己的心态?我们想说:非常时期,居家学习,你可以的!为什么可以?如何学习?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都是技术活,需要聆听专业意见。为此,我们推出“非常时期居家学习”系列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的真谛。也欢迎广大读者留言与赐稿,稿件请发送邮箱:289934652@qq。

本期嘉宾:曹可钦

嘉宾简介:曹可钦,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科骨干教师。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襄阳市首届“教坛新秀”,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襄阳四中“十佳师德标兵”。多年承担文科实验班教学工作,多次主讲省市公开、示范课。

 2.jpg

终于,2月29日,几番周折身处异地的我还是借到了一台电脑,参与到了我校如火如荼的“空中课堂”网上直播课的教学之中。网上直播课,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教学体验。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爱国主义和灾难教育,政治课不应缺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上直播课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内容时,我适时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我告诉学生:冲锋陷阵的医务人员,不辞辛劳的建筑工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物资运输队员,无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这些人都是拥有家国情怀的“民族的脊梁”。以此激励学生做一名心怀家国具有责任心的人,越是危难时刻,越能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越是在灾难面前,越能感受“中国”这两个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讲到“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国际关系学院储殷教授的“硬核”演讲视频《没人比我们更能在危机下生存》,播放视频《疫情之后,中国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赢家》,隔屏也能燃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政治老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尤其要保持家国情怀,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应主动参与,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上直播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我还把上课当天(3月2日)自己作为党员参与社区防疫值守、给小区被封居民配菜送菜的照片适时加进课件中,学生们在互动区留言:“曹老师的行动是给我们最好的教育!……”这些评价看似是对我个人的简单褒扬,但实际上恰是反映了“众志成城爱国”的感召力。

人类的每次大灾难,代价都是惨痛的。但,大灾难可以快速教育人,社会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快速达成共识,所谓多难兴邦,大抵说的是这个道理。反思此次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疫情,政治课网上教学的灾难教育也不应缺位,而且应该作为长线教育,让学生敬畏自然,崇尚法治,进一步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政治老师,在网上直播课中要引导学生真正坚持唯物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而非自然的主宰。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直播课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譬如,我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播放《大自然在说话》、《来自一只蝙蝠的自白》等视频……视频中,一只蝙蝠深情叙述:“我深知自己全身是‘毒’,所以我宁愿居住在阴湿寒冷的岩洞里,昼伏夜出,还故意长成一张死神脸,就是要让众生远离我。万万没想到,还是扛不住贪婪和口腹之欲,潘多拉盒子被打开……”让学生在这些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绎中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感受灾难带给人的惨痛代价。

二、网课教学也要有“对象”和“互动”意识

网上教学,学生看不到老师,老师的肢体语言、气场、风采等个人魅力因素在屏幕上不易显现,况且情很多老师不出镜,这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线上听课效果。老师也看不到学生,有人开玩笑说“网上教学逼迫老师面壁独语,易对老师形成心理创伤……”,其实,第一次体验过上网课经历后的我,对这句玩笑话有了自己的认识——哈哈真的是“尬聊”啊!各种酸爽!一个人在客厅对着电脑和麦克风吼了将近个把小时,大冬天的讲完后发现居然还流了一身汗……

我闲时也看“抖音”上的网红直播,作为网课老师,我觉得应向广播电台主持人以及网红直播学习,学他们放松的心态,学他们“听众/观众至上”的认知,学他们在交流时那种特别好的对象感——即便看不见学生,也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语言上可以有互动的提示,可采用共情模式的交流。第一次网上直播课前我用ppt滚动播放文字“这次疫情有没有让你思考些什么?”然后和孩子们分享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诸多思考,比如“过去以为选择越多越好,现在开始明白原来一套睡衣就可以过春节”“长胖真的很容易”“一辈子很长,一定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这样居家隔离都会很快乐”……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

我女儿每天也在上网课,她说,虽然有的网课直播老师未出镜、声音也不一定有多么悦耳、人也不一定认识,但她说她能听得出这个老师的“教学态度”(这是女儿的原话),这应该是学生对网课老师的褒奖。我想,声线的条件是爹妈给的,但对听众(学生)真诚以待、诚恳交流的态度则是我们网课老师应该拿出来的。

上网课前,我曾认真看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的一段25分钟的“网课必备技巧”的视频分享,颇受启发。张泉灵强调的三件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抓住注意力是上好网课的重点的重点,而要抓住注意力,就必须与学生有互动。有老师可能觉得网课不需要什么互动,“干货够、无需凑”,认真讲好本学科知识就行了。通过本人网课实践发现,网上教学的互动其实对提升教学效果很重要,而且互动可以贯穿整堂课,课前的视频暖场、点名签到、声音画面信号确认、课中思考问题的进度确认、选择题答案等,都可以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互动,从而随时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尤其是网课平台的连麦功能若能用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方式,因为孩子们在上网课时,但凡看到有一个同学被连麦点起来回答问题,他们的兴趣要比在课堂上某个同学被点起来的注意力集中得更多!

三、网上教学的“跟进”指导很关键

网上教学,讲台消失了,老师在讲台上的光环也大大减退,“教”被弱化,“学”被凸显。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不知道学生是不是想学、是不是在学以及学得到底好不好……学生偷懒的主观原因极易转化为客观原因,而且网上教学并不仅限于网上直播课教学。基于此,网上教学的“跟进”指导,对保障教学效果很关键。

这个“跟进”指导主要表现为老师的导学与助学。直播课前,我会提醒学生当堂课容易忽视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直播课中(若无直播课)我会和学生一起听课,并随时关注学生“互动讨论区”提出的疑惑,并及时用笔记录下来或截屏保存,以便课后解答;课后助学则帮助学生疏解学习卡点、堵点,破解难点,理解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惑和疑点。

我带的是政治走班的学生,分处于两个不同学科组合的行政班之中,各个行政班的QQ群科目多、信息量大,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学科的“跟进”指导,我专门为这部分政治走班学生建了一个“26、27赢政”QQ群,集中发布本学科信息,更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科交流。每天早上,我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今日新闻”,并附上正能量满满的“每日寄语”激励大家。这是一个被我设置成“置顶”的群,也是一个我唯一拥有“群聊炽焰之火” 标识(注:“群聊炽焰”是在群聊中连续发消息超过30天的人才能获取)的群。

在这个群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政治学科知识研讨”的线上“小沙龙”。经常是某个同学提出一个政治问题,大家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举例的举例,查资料的查资料,发图片的发图片……往往是我这个老师还未太多参与,同学们已经把问题解决得透透彻彻!学习,在线上真正发生……线上教学也能真正发挥出“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效果来。另外,我会在直播课后搜集一些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发布到群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看;月考、周考后,我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考试优胜者名单予以表扬;复习课后,我会鼓励大家踊跃到老师这儿报名“线上抽背”;在试卷评讲课后,我还会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段的音频发到群里,帮助学生总结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或是语音总结当天新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抓主干、学方法,让学生每天的线上学习都能品尝到学习的获得感。

感谢网上教学,让我收获良多。网课结束日,学校见面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每个人又都是全新的自己。南宋朱熹的那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若能随时保持“活水”的注入,多学习,多积累,多尝试,自然也就越活越“清澈”。共勉。

襄阳四中《非常时期居家学习》系列将陆续跟大家见面!

来源:办公室、教务处  策划、报道:张德平  审核:刘明国、张臣


 
Baidu
map